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金融监管政策下助贷行业该何去何从

更新时间: 2021-11-03

受金融监管政策影响,众多借款机构被严厉打击,如:校园贷、现金贷、P2P、套路贷、民间借贷等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而助贷作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代下金融业务分工细化的产物,特别是银行业零售转型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和零售业务规模不断增长,助贷机构通过场景融合、获客机制、数据信息,凭借机构自身优势实现流量和资金的撮合,实现共同发展,助贷行业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演化为金融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融合的一个金融结果。


助贷系统.png


一、助贷行业业务应当如何开展


在近几年金融监管政治下,P2P行业没能躲过消亡的命运,如今,现金贷套路贷已灭亡,催收行业的路已被堵死,人们很难不为助贷行业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助贷业务应当如何发展,是众多助贷从业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不过,得益于强劲的市场需求,助贷业务近年来蓬勃发展。据相关报道,目前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联合贷款规模已达到2万亿左右,涉及数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这种联合贷款只是广义助贷的一部分。然后,金融监管的不确定性,则给助贷行业的未来蒙上了层层阴影,既关乎众多助贷机构的前途命运,也将影响到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创新步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使用,银行与外部、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信贷业务靠自身很难做好,而助贷、联合贷则是这种形势下的新产物。


二、助贷业务的价值及意义


A、有助于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B、可以完善信贷供给,形成多层次的信贷体系;


C、助贷是合作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


C、助贷是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载体;


E、有助于提高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


在金融行业里,助贷业务的商业逻辑已被广泛认可,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助贷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基于惊人科技的线上全流程服务,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还实现了助贷业务各参与者的共同盈利。


目前助贷行业的关键问题是存在监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法律地位不清晰,导致助贷机构鱼龙混杂,违规操作,推高助贷利率,严重影响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真正有资金需求的的人难以获得资金。对此,普惠金融研究研究建议,需要明确助贷机构的监管要求。


《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助贷业务监管建议:


1、尽快确立助贷业务的法律地位,完善助贷业务制度性安排,明确助贷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统筹协调助贷法律关系,增强对助贷业务的法律依据和监管效力。


2、实行主导审核、分级送审的监管制度。建议由银保监会负责助贷业务监管规则的统一制定、发布和实施;各地金融办(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无需直接监管辖内的助贷机构,而是主要采取“报批送审”制度,由金融机构(资金方)负责对助贷机构报送的相关数据进行书面审核、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采纳和录用。


3、进一步探索助贷机构的收费方式,141号文只是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要求并保证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但并没有对其他费用进行明确和限制,这为助贷机构是否可以向客户收取合理的中介服务费留下了想象空间。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建议,从中央监管机构到各地银保监局,从各地金融办到互金行业协会,应充分沟通协调,在监管里面上形成共识,形成监管合力。另外,监管机构应充分利用监管科技实现更有效的行业监管。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监管的合理引导和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将会给助贷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助贷机构会更多的在场景、流量、科技、风控、股东背景等方面开展综合实力的竞争。